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22篇
  免费   1205篇
  国内免费   843篇
耳鼻咽喉   69篇
儿科学   136篇
妇产科学   81篇
基础医学   1440篇
口腔科学   132篇
临床医学   1378篇
内科学   1574篇
皮肤病学   116篇
神经病学   598篇
特种医学   4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1286篇
综合类   2402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824篇
眼科学   243篇
药学   1241篇
  7篇
中国医学   755篇
肿瘤学   97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486篇
  2020年   404篇
  2019年   436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355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473篇
  2014年   631篇
  2013年   603篇
  2012年   784篇
  2011年   864篇
  2010年   588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548篇
  2006年   566篇
  2005年   523篇
  2004年   489篇
  2003年   666篇
  2002年   625篇
  2001年   521篇
  2000年   378篇
  1999年   335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就诊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老年患者127例, 分为三组:大剂量乌司他丁组(1.6万U/kg)、小剂量乌司他丁组(0.8万U/kg)和对照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在手术当日和次日晨8时测血浆皮质醇浓度, 并在术前、开胸、术毕、术后6 h和术后24 h分别检测IL-6、IL-10、TNF-α和S100β蛋白水平。术前1 d、术后1周和3个月分别应用精神神经测试组合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判定有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计算各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并且比较术后1周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最终93例患者完成研究,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相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明显( P < 0.01), 且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患者术后血浆皮质醇浓度均较对照组低(均 P < 0.01);三组患者术毕、术后6 h和24 h血浆IL-6、IL-10、TNF-α水平及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前(均 P < 0.05);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患者在术毕、术后6 h和24 h血浆IL-6、TNF-α水平浇以及在术后6 h S100β蛋白水平均比相对应时间点的对照组患者降低(均 P < 0.05), 但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患者术后1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25.8%和23.3%)均低于对照组(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而大剂量和小剂量乌司他丁组术后3个月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12.9%和16.7%)与对照组(28.1%)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组( n=31) 在术后24 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高于非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组( n=62),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1周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及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3.
24.
25.
26.
2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rods and rings (anti-RR) antibodies in non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Southwest China.Anti-RR antibodies were determined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n a group of 19,935 individuals with antinuclear antibodies test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The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inally, 66 samples with anti-RR antibodies (0.33%) were detected.In Wilcoxon rank sum test, gamma glutamyl transferase (Z = −3.364, P = .001), alpha-l-fucosidase (AFU) (Z = −2.312, P = .021), uric acid (Z = −1.634, P = .047) and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Z = −2.285, P = .022) were higher in metabolic disease group than nonmetabolic disease group. In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 was higher in metabolic disease group than nonmetabolic disease group (t = 2.061, P = .045).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37 patients with anti-RR antibodies for 1 to 60 months, the titers of anti-RR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metabolic disease group (Z = −2.346, P = .019). In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riglycerides (odds ratio 3.67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467–24.779, P = .048) wa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titers of anti-RR antibodies.In summary, anti-RR in non-hepatitis patients may be a manifestation of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h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routine laboratory indicators, which is worthy of the attention from clinicians.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以肺间质疾病为主要表现的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免疫缺陷引起的肺间质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的6例以肺间质疾病为主要表现就诊且最终诊断为免疫缺陷病患儿(男5例、女1例)病例资料,分析免疫缺陷相关的肺间质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线索。结果6例患儿年龄3月龄~5岁9月龄,均表现为咳嗽、气促;3例急性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2例慢性缺氧;1例杵状指和趾;3例皮疹;5例营养不良。6例胸部CT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其中2例有囊状影,1例"铺路石征"。5例确诊免疫缺陷前均怀疑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障碍并进行基因检测,结果阴性。通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免疫功能检查和(或)基因检测,最终诊断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例高IgM综合征、1例高IgE综合征、1例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1例STAT3基因功能获得性变异。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有提示免疫缺陷的临床线索。结论免疫缺陷引起的肺间质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或慢性缺氧,合并感染可引起呼吸衰竭,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仔细询问病史和免疫筛查可发现诊断免疫缺陷的线索。肺间质疾病的病因诊断程序中应重视免疫缺陷病的筛查,否则可能导致漏诊或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总结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90 d)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采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嵌顿性腹股沟疝婴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4例,日龄13~87 d;病变位于左侧11例,右侧16例,双侧1例。观察术中嵌顿疝内容物成分及坏死情况;探查对侧隐匿性鞘状突发生率;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单侧手术与双侧手术的差异。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探查嵌顿疝内容物为小肠13例、附件14例、结肠1例,其中1例因附件坏死致疝内容物粘连于疝囊底部,腹腔镜下复位困难,增加腹股沟区切口后完成开放手术。其余27例均顺利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19例(67.90%),行疝囊高位结扎术。28例患儿手术时间12~68 (27.0±17.3) min,住院时间(4.6±1.4) d。单侧、双侧手术的患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6、0.478, P值均>0.05)。术后26例患儿获随访1~12个月,无切口感染、阴囊(唇)血肿,发生阴囊(唇)水肿4例;1例(3.85%)于术后3个月腹股沟疝复发,无对侧新发疝、医源性隐睾出现;1例术后3个月发现患侧睾丸萎缩,于术后6个月行萎缩睾丸切除术。结论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建议临床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